检测到您已登录华为云国际站账号,为了您更好的体验,建议您访问国际站服务网站 https://www.huaweicloud.com/intl/zh-cn
不再显示此消息
欠费后,按需资源不会立即停止服务,资源进入宽限期。您需支付按需资源在宽限期内产生的费用,相关费用可在“管理控制台 > 费用中心 > 总览”的“欠费金额”查看,华为云将在您充值时自动扣取欠费金额。
进入LTS服务的“日志管理”页面。 图1 日志管理 在日志组列表中,找到目标日志组,并单击目标日志流的名称超链接。 进入日志详情页面。 在搜索框输入关键信息,快速找到需要查看的流日志。
步骤三:(可选) 创建VPC和ECS 您需要参考以下操作,创建虚拟私有云VPC和弹性云服务器ECS。如果您已有VPC和ECS资源,则可以不用执行本章节操作。 约束与限制 VPC网段(CIDR)不能重叠。
云连接服务默认为您在各个区域之间分配了10kbps的域间带宽,用来支撑连通性测试。“对等连接(Peering)”连接添加完成后,您就可以验证网络连通性,具体方法请参见验证跨区域网络的通信情况。 为了业务正常使用,您需要继续执行以下操作购买全域互联带宽,并为跨区域连接配置带宽。
在弹性云服务器的远程登录窗口,执行以下步骤,验证VPC和ER的网络通信情况。 弹性云服务器有多种登录方法,具体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本示例是通过管理控制台远程登录(VNC方式)。 登录ecs-A02,验证vpc-A与vpc-B是否可以通过ER通信。
您可以通过企业路由器和华为云上的其他服务,灵活构建不同的组网,本文档提供典型组网的最佳实践供您参考。
由于方案二中您只需要将中转VPC接入ER,则可以解决以下针对业务VPC的限制: 当业务VPC下存在共享型弹性负载均衡、VPC终端节点、私网NAT网关、分布式缓存服务时,请提交工单联系华为云客服,确认服务的兼容性,并优先考虑使用中转VPC组网方案。
欠费后,按需资源不会立即停止服务,资源进入宽限期。您需支付按需资源在宽限期内产生的费用,相关费用可在管理控制台 > 费用中心 > 总览“欠费金额”查看,华为云将在您充值时自动扣取欠费金额。
创建VPC和ECS 操作场景 本章节指导用户创建虚拟私有云VPC和弹性云服务器ECS,其中一台ECS需要安装第三方防火墙。 操作步骤 在区域A内,创建3个VPC。 创建VPC及子网,具体方法请参见创建虚拟私有云和子网。 本示例中的VPC和子网资源规划详情请参见表10。
VPC内有ELB(独享型或者共享型)、NAT网关、VPCEP、DCS服务。 关于企业路由器服务的更多约束限制,请参见约束与限制。
由于方案二中您只需要将中转VPC接入ER,则可以解决以下针对业务VPC的限制: 当业务VPC下存在共享型弹性负载均衡、VPC终端节点、私网NAT网关、分布式缓存服务时,请提交工单联系华为云客服,确认服务的兼容性,并优先考虑使用中转VPC组网方案。
步骤四:验证网络通信情况 分别登录不同IDC的服务器,执行ping命令,验证网络互通情况。 父主题: 通过企业路由器连通跨区域的多个IDC网络
弹性云服务器有多种登录方法,具体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在弹性云服务器的远程登录窗口,执行以下步骤,验证网络通信情况。 弹性云服务器有多种登录方法,具体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2022年12月 序号 功能名称 功能描述 阶段 相关文档 1 企业路由器服务商用 企业路由器(Enterprise Router, ER)可以连接VPC或本地网络来构建中心辐射型组网,是云上大规格,高带宽,高性能的集中路由器。
表4 VPC3默认路由表 目的地址 下一跳 路由类型 10.1.0.0/16 服务器实例 静态路由:自定义 10.2.0.0/16 服务器实例 静态路由:自定义 表5 ER路由表1 目的地址 下一跳 路由类型 0.0.0.0/0 VPC3连接:er-attach-inspection
如果没有可选的日志组,请单击“新建日志组”跳转至云日志服务控制台创建。 lts-group-ab 日志流 必选参数。 选择已有的日志流。 如果没有可选的日志流,请单击“新建日志流”跳转至云日志服务控制台创建。 lts-topic-ab 描述 可选参数。
签名SDK只提供签名功能,与服务提供的SDK不同,使用时请注意。 父主题: 如何调用API
图2 构建同区域VPC互通组网流程图 表1 构建同区域VPC互通组网流程说明 步骤 说明 准备工作 使用云服务前,您需要注册华为账号并开通华为云、完成实名认证、为账户充值。 步骤一:规划组网和资源 规划组网和资源,包括资源数量及网段信息等。
图1 云连接实例直连VPC组网迁移架构图 方案优势 企业路由器作为一个云上高性能集中路由器,可以连通多种不同网络服务。 通过用企业路由器构建中心辐射性组网,提升网络扩展性。 企业路由器支持路由学习,免去繁复配置,降低维护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