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xus L实例
即开即用,轻松运维,开启简单上云第一步
立即查看
免费体验中心
免费领取体验产品,快速开启云上之旅
立即前往
企业级DeepSeek
支持API调用、知识库和联网搜索,满足企业级业务需求
立即购买
免费体验中心
免费领取体验产品,快速开启云上之旅
立即前往
企业级DeepSeek
支持API调用、知识库和联网搜索,满足企业级业务需求
立即前往
Flexus L实例
即开即用,轻松运维,开启简单上云第一步
立即查看
免费体验中心
免费领取体验产品,快速开启云上之旅
¥0.00
元
Flexus L实例
即开即用,轻松运维,开启简单上云第一步
立即前往
企业级DeepSeek
支持API调用、知识库和联网搜索,满足企业级业务需求
立即购买
- 未能连接检查平台基线服务器 内容精选 换一换
-
护资产数量。 基线合规 展示当前资产基线配置和漏洞修复情况、基线扫描后的风险资源分布情况和近7天内漏洞修复的趋势。 ● 配置基线:呈现最近一次执行基线检查后,基线配置情况统计情况,即基线配置通过和不通过的配置项目数量。 ● 漏洞修复:呈现近7天内已接入服务在基线检查中的漏洞修复统计情况,包括已修复、未修复漏洞的数量。来自:专题主机 漏洞扫描 可以关闭基线检查吗? 主机漏洞扫描不能关闭基线检查。如果您确认基线检查漏洞扫描出的检查项不会对主机造成危害,您可以在目标检查项所在行的“操作”列,单击“忽略”,忽略该检查项,相应的检查项统计结果将发生变化,扫描报告中也不会出现该检查项。 等保合规的检查项可以忽略吗? 可以。来自:专题
- 未能连接检查平台基线服务器 相关内容
-
公网IP,需要去购买。 步骤 5 、为E CS 绑定公网IP,具体请参考ECS绑定弹性公网IP。 步骤 6 、公网连接数据库实例。 查看 GaussDB数据库 的公网IP地址,具体如下: 然后通过公网登录ECS,并在ECS服务器执行如下命令进行连接: gsql -d postgres -h来自:百科数据详情,因此,资源管理页面的数据总数≤检测结果页面的数据总数。 基线 呈现资源近30天内存在的基线风险总数。 ● 单击基线检查异常数量可跳转“检测结果”页面,查看更多的基线异常信息,并可自定义过滤条件查询基线检查信息。 ● “资源管理”页面中显示的数据为最近/最新检测后的数据结来自:专题
- 未能连接检查平台基线服务器 更多内容
-
您可以根据修复建议修复漏洞。 如何实现漏洞扫描报告中不展示基线检查结果? 当您将主机的Tomcat、Nginx和Apache都关闭后, 漏洞扫描服务 对该主机不能进行基线检查,生成的漏洞扫描报告中将不展示基线检查结果。 您可以参照基线检查结果的修复建议修复基线漏洞,有关查看漏洞修复建议的详细操作,请参见如何查看漏洞修复建议?来自:专题云知识 云服务器无法连接怎么办 云服务器无法连接怎么办 时间:2020-07-27 16:53:00 云服务器 连接到云服务器时,有时会遇到拒绝Windows远程桌面连接,例如,因为该用户帐户无权远程登录。 这种错误通常是由Windows远程桌面权限的异常配置引起的。 1.检查组策略用户权限分配来自:百科主机安全体检 ▪通过 日志分析 、漏洞扫描等技术手段对主机进行威胁识别; ▪检查配置基线发现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存在的错误配置、不符合项和弱口令等风险,并提供专业的主机安全评估报告; 安全加固 ▪对主机服务器、中间件进行漏洞扫描、基线配置加固; ▪分析操作系统及应用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并提供相来自:百科openGauss)。 GaussDB 支持的连接方式 GaussDB提供使用内网、公网和 数据管理服务 ( Data Admin Service ,简称 DAS )的连接方式。 整体流程及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各连接方式的使说明如下,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GaussDB连接方式如下: 连接方式 IP地址 使用场景来自:百科②最近一周的安全风险趋势和安全运营趋势。 ③最近一周的入侵事件和TOP5风险主机。 说明 ①用户可在云服务器列表,单击目标服务器所在行的检测结果,查看单台 弹性云服务器 的检测情况。 ②用户也可以通过左侧导航树,分别查看资产管理、漏洞管理、入侵检测、基线检查的检测结果及防护意见。 华为云 面向未来的智能世界,数字化是企业来自:百科最新文章 今天,四项可信云最佳实践奖! 中经社的“上云记” 华为入选Gartner企业集成平台即服务®(EiPaaS)魔力象限™ 创建 DDS 只读节点,轻松应对业务高峰 【云小课】 安全第11课 SA基线检查---给云服务来一次全面“体检”来自:百科华为云计算 云知识 OpenHarmony3.0如何轻松连接华为云IoT设备接入平台 OpenHarmony3.0如何轻松连接华为云IoT设备接入平台 时间:2022-11-26 10:09:55 物联网 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全智能时代,使得人均持有设备量不断攀升,设备和场景的多样来自: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