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用户手册

  • 约束限制 当前仅支持快速发放型裸金属服务器(操作系统安装在云硬盘中)创建私有镜像。 暂不支持将裸金属服务器实例的数据盘导出为镜像。 裸金属服务器实例必须为“关机”状态。 此操作依赖于裸金属服务器镜像中的bms-network-config和Cloud-Init插件。 请勿删除或者修改镜像中内置的插件服务(如Cloud-Init、bms-network-config等),否则会影响您的基本功能使用。 如果待创建私有镜像的裸金属服务器使用的是公共镜像,镜像中已内置bms-network-config和Cloud-Init插件。 如果待创建私有镜像的裸金属服务器使用的是私有镜像,请参考《裸金属服务器私有镜像制作指南》确认是否已安装并配置bms-network-config和Cloud-Init插件。
  • 操作步骤 登录管理控制台。 单击“服务列表”,选择“ 云审计 服务”。 单击左侧导航中的“事件列表”。 事件记录了云资源的操作详情,设置筛选条件,单击“查询”。 当前事件列表支持四个维度的组合查询,详细信息如下: 事件类型、事件来源、资源类型和筛选类型。 在下拉框中选择查询条件。其中,“事件类型”选择“管理事件”,“事件来源”选择“BMS”。 图1 设置筛选条件 其中, 筛选类型选择“按资源ID”时,还需手动输入某个具体的资源ID,目前仅支持全字匹配模式的查询。 筛选类型选择“按资源名称”时,还需选择或手动输入某个具体的资源名称。 操作用户:在下拉框中选择某一具体的操作用户。 事件级别:可选项为“所有事件级别”、“Normal”、“Warning”、“Incident”,只可选择其中一项。 时间范围:可选项为“最近1小时”、“最近1天”、“最近1周”和“自定义时间段”,本示例选择“最近1周”。 在需要查看的事件左侧,单击展开该事件的详细信息。 图2 展开事件 在需要查看的事件右侧,单击“查看事件”,弹出一个窗口,显示了该操作事件结构的详细信息。 图3 查看事件 关于云审计事件结构的关键字段详解,请参见“事件结构”。
  • 操作步骤 使用了QinQ网络的裸金属服务器,在重建前需要租户删除原有QinQ网络的相关配置。例如:原来使用eth3和eth5组成bond1作为QinQ的端口组,所需要删除的配置文件如下: rm /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 r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3 r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5 r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联系运营管理员,申请裸金属服务器重建。 使用了QinQ网络的场景,重建成功后,需要租户按照当前的QinQ网络信息并参考配置自定义VLAN网络(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 12系列)~配置自定义VLAN网络(Windows Server系列)章节重新配置。 使用了IB网络并且IB网卡为动态配置的场景,重建成功后,IP地址会变化。如果租户的业务强依赖IP地址,则需要使用静态配置方法重新配置IB网络的IP,参考以下方法将IB网卡的IP地址配置为重建前的IP地址。 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操作系统。 新建配置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ib0”,此处以CentOS操作系统为例,IPADDR填写重建前的裸金属服务器的IP地址: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ib0 DEVICE=ib0 ONBOOT=yes BOOTPROTO=none IPADDR=172.31.0.254 NETWORK=172.31.0.0 BROADCAST=172.31.0.255 NETMASK=255.255.255.0 修改配置文件“bms-network-config.conf”中的“enable_ib”值为“False”。 sed -i 's/enable_ib.*/enable_ib = False/g' `find / -name bms-network-config.conf 通过以下命令,检查是否修改成功。 cat `find / -name bms-network-config.conf 图1 检查参数取值 配置完成后保存并退出,然后重启网卡。 ifdown ib0 ifup ib0 查看配置的IP是否生效。 ifconfig ib0
  • 前提条件 裸金属服务器的监控指标功能需要预先安装 CES 主机监控Agent。如您选择公共镜创建裸金属服务器,则可以在创建时通过勾选的方式,默认完成CES主机监控Agent的安装,如图1所示。 图1 默认安装Agent 如果您选择的是私有镜像或共享镜像创建裸金属服务器则无法通过上述勾选的方式自动安装CES主机监控Agent,您需要手动安装Agent以实现主机监控能力。详细的安装步骤请参见“Agent安装配置方式说明。” 裸金属服务器正常运行。关机、故障、删除状态的裸金属服务器无法在 云监控 中查看其监控指标。当裸金属服务器再次启动或恢复后,即可正常查看。 已安装配置主机监控。若未安装则无法查看到资源的监控数据。具体操作请参见安装配置Agent。
  • IB网络 IB网络因其低延迟、高带宽的网络特性被用于很多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项目,IB网络采用了100G Mellanox IB网卡,通过专用IB交换机和控制器软件UFM实现网络通信和管理。IB网络通过Partition Key实现网络隔离,不同租户的IB网络可通过不同的Partition Key来隔离,类似于以太网的VLAN。在BMS场景,IB网络支持RDMA和IPoIB通信方式。 裸金属服务器IB网络的发放是通过在创建BMS时选择支持IB网络的规格实现的,即可动态创建IB网络。IB网络发放完成后,即可在裸金属服务器上通过RDMA方式实现高速通信。在IPoIB通信模式下,需要在IB网口上配置IP地址,有静态配置和DHCP动态分配两种方式。静态配置举例如下: #/etc/sysconfig/network/ifcfg-ib0 DEVICE=ib0 TYPE=InfiniBand ONBOOT=yes HWADDR=80:00:00:4c:fe:80:00:00:00:00:00:00:f4:52:14:03:00:7b:cb:a1 BOOTPROTO=none IPADDR=172.31.0.254 PREFIX=24 NETWORK=172.31.0.0 BROADCAST=172.31.0.255 IPV4_FAILURE_FATAL=yes IPV6INIT=no MTU=65520 CONNECTED_MODE=yes NAME=ib0 裸金属服务器创建成功后,IB网络的IP默认采用DHCP方式获取。如果用户需要对IB网卡的默认IP重新规划,可以自行配置与裸金属服务器已有IP网段不冲突的静态IP。 了解更多关于IPoIB通信方式的信息,请参考https://www.kernel.org/doc/Documentation/infiniband/ipoib.txt。
  • 各RAID级别性能对比 RAID级别 需要磁盘数 容错能力 IO性能 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利用率 RAID 0 下限:1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不提供容错功能。任意一个成员盘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数据丢失。通过条带化方式同时在多个成员盘中写入数据。RAID 0对于需要高性能但不需要容错的应用场景非常理想。 提供优异的性能。RAID 0将数据分割为较小的数据块并写入到不同的磁盘中,由于可以同时对多个磁盘进行读写,RAID 0提升了IO性能。 成员盘最小容量 x 成员盘个数 100% RAID 1 2 提供100%的数据冗余能力。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可以使用RAID组中对应的其他磁盘的数据来运行系统,并重构故障盘。因为一个成员盘的内容会完全备份写入另一个磁盘,所以如果其中一个驱动器出现故障,则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成对的成员盘在任何时候都包含相同的数据。RAID 1组是需要最大容错能力和最小容量要求的应用场景的理想选择。 由于RAID组中的硬盘都是成对出现,写数据时也必须同时写入2份,从而占用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导致性能降低。 成员盘最小容量 50% RAID 5 下限:3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结合了分布式奇偶校验和磁盘条带化。奇偶校验在不需要备份全部磁盘内容的情况下,为1个磁盘提供了冗余特性。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RAID卡使用奇偶校验数据来重建所有丢失的信息。RAID 5使用较小的系统开销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容错能力。 提供了较高的数据吞吐能力。由于成员盘上同时保留常规数据和校验数据,每个成员盘都可以独立读写,再加上完善的Cache算法,使得RAID 5在很多应用场景中都有出色的性能表现。 成员盘最小容量 x ( 成员盘个数 - 1 ) (N-1)/N RAID 6 下限:3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结合了分布式奇偶校验和磁盘条带化。奇偶校验在不需要备份全部磁盘内容的情况下,为2个磁盘提供了冗余特性。当一个成员盘故障时,RAID卡使用奇偶校验数据来重建所有丢失的信息。RAID 6使用较小的系统开销为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容错能力。 在需要高可靠性、高响应率、高传输率的场景下,RAID 6是较为适合的RAID级别,其提供了高数据吞吐量、数据冗余性和较高的IO性能。由于RAID 6需要为每个成员盘写入2套校验数据,导致其在写操作期间性能降低。 成员盘最小容量 x ( 成员盘个数 - 2 ) (N-2)/N RAID 10 下限:4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使用多个RAID 1提供完整的数据冗余能力。RAID 10对所有需要通过镜像磁盘组提供100%冗余能力的场景都适用。 由RAID 0子组提供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RAID 10在数据存储方面表现优异。IO性能随着子组数量的增加而提升。 成员盘最小容量 x 成员盘个数 / 2 50% RAID 50 下限:6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使用多个RAID 5的分布式奇偶校验提供数据冗余能力。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情况下,每个RAID 5分组允许1个成员盘故障。 在需要高可靠性、高响应率、高传输率的场景下,RAID 50表现最好。IO性能随着子组数量的增加而提升。 子组容量 x 子组数 (N-M)/N RAID 60 下限:6 上限:RAID卡型号不同,支持的最大数量不同。 使用多个RAID 6的分布式奇偶校验提供数据冗余能力。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情况下,每个RAID 6分组允许2个成员盘故障。 使用场景与RAID 50类似,但是由于每个成员盘必须写入2组奇偶校验数据,使得在写操作中性能降低,因此RAID 60不适用于大量写入任务。 子组容量 x 子组数 (N-M*2)/N 子组数:子RAID的个数。例如RAID 50由两个RAID 5组成,则子组数为2。 N为RAID成员盘的个数,M为RAID的子组数。
  • 常用的RAID级别 RAID 0 RAID 0又称为条带化(Stripe)或分条(Striping),代表了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RAID 0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硬盘上存取。这样,当系统有数据请求时就可以在多个硬盘上并行执行,每个硬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著提高硬盘整体读写性能。但由于其没有数据冗余,无法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只能适用于I/O要求高,但数据安全性要求低的场合。 图1 RAID 0数据存储原理 RAID 1 RAID 1又称镜像(Mirror或Mirroring),即每个工作盘都有一个镜像盘,每次写数据时必须同时写入镜像盘,读数据时同时从工作盘和镜像盘读出。当更换故障盘后,数据可以重构,恢复工作盘正确数据。RAID 1可靠性高,但其有效容量减小到总容量一半以下,因此常用于对容错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如财政、金融等领域。 图2 RAID 1数据存储原理 RAID 5 RAID 5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为保障存储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循环冗余校验方式,并将校验数据分散存储在RAID的各成员盘上。当RAID的某个成员盘出现故障时,通过其他成员盘上的数据可以重新构建故障硬盘上的数据。RAID 5既适用于大数据量的操作,也适用于各种小数据的事务处理,是一种快速、大容量和容错分布合理的磁盘阵列。 图3 RAID 5数据存储原理 其中,PA为A0、A1和A2的奇偶校验信息,PB为B0、B1和B2的奇偶校验信息,以此类推。 RAID 6 在RAID 5的基础上,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较差。 图4 RAID 6数据存储原理 其中,PA为A0、A1和A2的第一个校验信息块,QA为第二个校验信息块;PB为B0、B1和B2的第一个校验信息块,QB为第二个校验信息块,以此类推。 RAID 10 RAID 10是将镜像和条带进行两级组合的RAID级别,即RAID 0+RAID 1的组合形式,第一级是RAID 1,第二级是RAID 0。RAID 10是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兼顾的方案。它在提供与RAID 1一样的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与RAID 0近似的存储性能。 图5 RAID 10数据存储原理 RAID 50 RAID 50被称为镜像阵列条带,即RAID 5 + RAID 0的组合形式。像RAID 0一样,数据被分区成条带,在同一时间内向多块磁盘写入;像RAID 5一样,也是以数据的校验位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且校验条带均匀分布在各个磁盘上。 图6 RAID 50数据存储原理 其中,PA为A0、A1和A2的奇偶校验信息,PB为B0、B1和B2的奇偶校验信息,以此类推。 RAID 60 RAID 60同RAID 50类似,数据采用镜像阵列条带分布方式,即RAID 6 + RAID 0的组合形式。像RAID 0一样,数据被分区成条带,在同一时间内向多块磁盘写入;像RAID 6一样,以两个数据校验模块来保证数据的安全,且校验条带均匀分布在各个磁盘上。 图7 RAID 60数据存储原理 其中,PA为A0、A1和A2的第一个校验信息块,QA为第二个校验信息块;PB为B0、B1和B2的第一个校验信息块,QB为第二个校验信息块,以此类推。
  • RAID相关特性及概念 特性/概念 解释 磁盘组和虚拟磁盘 由于现代数据中心业务量的与日俱增,单台服务器上需要运行的数据也日益增多。当单个磁盘在容量和安全性上不足以支持系统业务时,就需要将多个磁盘联合起来,对外作为一个可见的磁盘来使用,才可满足实际需要。磁盘组,就是将一组物理磁盘集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体现,是虚拟磁盘的基础。 虚拟磁盘,即使用磁盘组划分出来的连续的数据存储单元,相当于一个个独立的磁盘,通过一定的配置,使其具有较单个物理磁盘更大的容量,及更高的安全性和数据冗余性。 一个虚拟磁盘可以是: 一个完整的磁盘组。 多个完整的磁盘组。 一个磁盘组的一部分。 多个磁盘组的一部分(每个磁盘组划分一部分,共同组成虚拟磁盘)。 容错 容错是指在系统出现磁盘错误或磁盘故障时,可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处理能力。RAID卡通过冗余的磁盘组在RAID 1、5、6、10、50、60上实现此功能。 一致性校验 针对有冗余功能的RAID 1、5、6、10、50、60,RAID卡可以对RAID组的硬盘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对磁盘数据进行检验和计算,并与对应的冗余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有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会尝试做自动修复并保存错误信息。 由于RAID 0不具备冗余性,因此不支持一致性校验。 磁盘条带化 当多个进程同时访问一个磁盘时,可能会出现磁盘冲突。大多数磁盘系统都对访问次数(每秒的I/O操作)和数据传输率(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有限制。当达到这些限制时,后面需要访问磁盘的进程就需要等待。 条带化是一种自动的将I/O的负载均衡到多个物理磁盘上的技术。条带化技术将一块连续的数据分成多个小部分并将其分别存储到不同磁盘上去。这就能使多个进程同时访问数据的多个不同部分而不会造成磁盘冲突,而且在需要对这种数据进行顺序访问的时候可以获得最大程度上的I/O并行能力。 磁盘镜像 磁盘镜像,适用于RAID 1和RAID 10,是指执行写数据的任务时,会将同样的数据同时写入两块磁盘,以实现100%的数据冗余度。由于两块磁盘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当一块磁盘故障时,数据不会丢失。另外,同一时间,两块盘上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当一块磁盘故障时,另一块盘可以马上接替故障盘的工作。 硬盘直通 硬盘直通,即“JBOD”功能,又称指令透传,是不经过传输设备处理,仅保证传输质量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 打开硬盘直通功能后,RAID控制器可对所连接的硬盘进行指令透传,在不配置虚拟磁盘的情况下,用户指令可以直接透传到硬盘,方便上层业务软件或管理软件访问控制硬盘。 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可以直接找到挂载在RAID卡下的硬盘作为安装盘;而不支持硬盘直通的RAID卡,在操作系统安装过程中,只能找到该RAID卡下已经配置好的虚拟磁盘作为安装盘。
  • 增加网卡 以“root”用户,使用密钥或密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执行如下命令: blkid | grep config-2 如果输出结果为空,请采用配置方式二;如果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请采用配置方式一。 配置方式一: 以“root”用户,使用密钥或密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进入裸金属服务器的命令行界面,查询网卡信息。 ip link 返回信息示例如下: 其中,“eth0”和“eth1”为承载VPC网络的网络设备,“eth2”和“eth3”为承载增强高速网络的网络设备。 执行以下命令,查看“/etc/udev/rules.d/”目录下是否有“80-persistent-net.rules”配置文件。 ll /etc/udev/rules.d/ | grep 80-persistent-net.rules 如果存在“80-persistent-net.rules”,且该配置文件中已存在2中查询到的除“bond0”和“lo”以外的其它所有网卡和对应的MAC地址,请执行6。 否则,继续执行4。 执行以下命令,将“/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文件拷贝一份(文件名为“/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 cp -p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 如果没有“/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文件,请直接创建“/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文件,按如下格式填写内容: SUBSYSTEM=="net", ACTION=="add", DRIVERS=="?*", ATTR{address}=="4c:f9:5d:d9:e8:ac", NAME="eth0" SUBSYSTEM=="net", ACTION=="add", DRIVERS=="?*", ATTR{address}=="4c:f9:5d:d9:e8:ad", NAME="eth1" 设置udev规则。 将2中查询到的除“eth0”和“eth1”以外的网卡(即“/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中未体现的网卡MAC地址和名称),写入“/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文件中,使得裸金属服务器重启复位后,网卡名称和顺序不会发生改变。 网卡的MAC地址和名称中的字母,请使用小写字母。 vi /etc/udev/rules.d/80-persistent-net.rules 修改后的示例如下: 修改完成后,按“Esc”,输入:wq保存并退出。 执行以下命令,将网络配置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拷贝为“/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将网络配置文件“/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拷贝为“/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2”和“/etc/sysconfig/network/ ifcfg-eth3”。 cp -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cp -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2 cp -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3 执行以下命令,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2”和“/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3”,配置“eth2”设备和“eth3”设备的网络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2 “eth2”按以下格式编辑: USERCTL=no MTU=8888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DEVICE=eth2 TYPE=Ethernet ONBOOT=yes MASTER=bond1 SLAVE=yes 其中,“BOOTPROTO”参数取值修改为“static”,“DEVICE”为对应的网络设备名称,取值即为“eth2”,“MASTER”为对应的增强高速网卡bond的名称,取值如“bond1”,其他参数可保持不变。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3 “eth3”按以下格式编辑(格式和规则和“eth2”一致): USERCTL=no MTU=8888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DEVICE=eth3 TYPE=Ethernet ONBOOT=yes MASTER=bond1 SLAVE=yes 执行以下命令,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按以下格式编辑: MACADDR=40:7d:0f:52:e3:a5 BONDING_MASTER=yes USERCTL=no ONBOOT=yes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BONDING_OPTS="mode=1 miimon=100" DEVICE=bond1 TYPE=Bond IPADDR=10.10.10.101 NETMASK=255.255.255.0 MTU=8888 其中, “MACADDR”参数取值修改为增强高速网卡“eth2”或者“eth3”设备的MAC地址。 “BOOTPROTO”参数取值修改为“static”。 “DEVICE” 参数取值修改为“bond1”。 “IPADDR” 参数取值修改为待给“bond1”分配的IP地址(为增强高速网络规划的IP地址在没有与VPC网段冲突的情况下可任意规划,需要通过增强高速网络通信的裸金属服务器须将增强高速网络配置在同一个网段),如“10.10.10.101”。 “NETMASK”参数为给增强高速网络“bond1”配置的IP的子网掩码。 其他参数可保持不变。 修改完成后,按“Esc”,输入:wq保存并退出。 执行以下命令,启动增强高速网络端口组“bond1”。 首先启动增强高速网卡“eth2”和“eth3”设备。 ifup eth2 ifup eth3 ifup bond1 参见上述步骤,完成其他裸金属服务器的配置。 待其他裸金属服务器配置完成后,互相ping对端增强高速网络配置的同网段IP,检查是否可以ping通。 配置方式二: 以“root”用户,使用密钥或密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进入裸金属服务器的命令行界面,查询网卡信息。 ip link 返回信息示例如下: 其中,MAC地址为“fa:16”开头的网卡为承载VPC网络的网络设备,如eth0,eth1;MAC地址为增强高速网卡查看方式中显示的MAC地址的网卡为承载增强高速网络的网络设备,如eth6,eth7。 执行以下命令,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6”和“/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7”,配置“eth6”设备和“eth7”设备的网络配置文件。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6 “eth6”按以下格式编辑: USERCTL=no MTU=8888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DEVICE=eth6 TYPE=Ethernet ONBOOT=yes MASTER=bond1 SLAVE=yes 其中,“BOOTPROTO”参数取值修改为“static”,“DEVICE”为对应的网络设备名称,取值即为“eth6”,“MASTER”为对应的增强高速网卡bond的名称,取值如“bond1”,其他参数可保持不变。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7 “eth7”按以下格式编辑(格式和规则和“eth6”一致): USERCTL=no MTU=8888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DEVICE=eth7 TYPE=Ethernet ONBOOT=yes MASTER=bond1 SLAVE=yes 执行以下命令,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 按以下格式编辑: MACADDR=00:2e:c7:e0:b2:37 BONDING_MASTER=yes USERCTL=no ONBOOT=yes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BONDING_OPTS="mode=1 miimon=100" DEVICE=bond1 TYPE=Bond IPADDR=10.10.10.101 NETMASK=255.255.255.0 MTU=8888 其中, “MACADDR”参数取值修改为增强高速网卡“eth6”或者“eth7”设备的MAC地址。 “BOOTPROTO”参数取值修改为“static”。 “DEVICE” 参数取值修改为“bond1”。 “IPADDR” 参数取值修改为待给“bond1”分配的IP地址(为增强高速网络规划的IP地址在没有与VPC网段冲突的情况下可任意规划,需要通过增强高速网络通信的裸金属服务器须将增强高速网络配置在同一个网段),如“10.10.10.101”。 “NETMASK”参数为给增强高速网络“bond1”配置的IP的子网掩码。 其他参数可保持不变。 修改完成后,按“Esc”,输入:wq保存并退出。 执行以下命令,启动增强高速网络端口组“bond1”。 首先启动增强高速网卡“eth6”和“eth7”设备。 ifup eth6 ifup eth7 ifup bond1 参见上述步骤,完成其他裸金属服务器的配置。 待其他裸金属服务器配置完成后,互相ping对端增强高速网络配置的同网段IP,检查是否可以ping通。 如果需要配置VLAN,则按照以下步骤配置。 根据需要配置的VLAN,配置相应VLAN子接口。假设VLAN为316,执行以下命令,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316”。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1.316 按以下格式编辑: USERCTL=no ONBOOT=yes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DEVICE=bond1.316 TYPE=Ethernet IPADDR=10.10.0.101 NETMASK=255.255.255.0 VLAN=yes PHYSDEV=bond1 其中, “DEVICE”参数取值修改为新增的bond子接口名称。 “IPADDR”参数取值修改为待给“bond1.316”分配的IP地址(为增强高速网卡VLAN子接口规划的IP地址在没有与VPC网段冲突的情况下可任意规划,需要通过增强高速网卡VLAN子接口通信的裸金属服务器须将增强高速网卡VLAN子接口配置在同一个网段),如“10.10.0.101”。 “NETMASK”参数为给增强高速网卡“bond1.316”配置的IP的子网掩码。 其他参数可保持不变。 修改完成后,按“Esc”,输入:wq保存并退出。 待其他裸金属服务器配置完成后,互相ping对端增强高速网络VLAN子接口的同网段IP,检查是否可以ping通。
  • 前提条件 已绑定弹性公网IP。 已下载对应操作系统所需驱动的安装包。 表1 NVIDIA GPU驱动和CUDA工具包下载 操作系统 需要下载的驱动 下载地址 Ubuntu 16.04、CentOS 7.4 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375.66.run” https://www.nvidia.com/download/driverResults.aspx/118955/en-us CUDA工具包安装包“cuda_8.0.61_375.26_linux.run” 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80-ga2-download-archive
  • CentOS 7.4安装操作 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执行以下命令,切换至root权限。 su root (可选)如果不存在依赖包gcc、gcc-c++、make和kernel-devel,请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yum install gcc yum install gcc-c++ yum install make yum install kernel-devel-`uname -r` (可选)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 如果已经安装并加载了Nouveau的显卡驱动,请执行以下操作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以避免冲突。 编辑“/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在文件后面添加blacklist nouveau。 运行以下命令备份与重建initramfs: m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boot/initramfs-$(uname -r).img.bak dracut -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uname -r) 重启:reboot。 (可选)如果X服务正在运行,请执行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命令并重启裸金属服务器以进入多用户模式。 (可选)安装NVIDIA GPU驱动。 如果选择了特定版本的NVIDIA GPU驱动,而不是捆绑在CUDA工具包中的版本,则需要执行此步骤。 下载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下载链接:https://www.nvidia.com/Download/index.aspx?lang=en),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图1 搜索NVIDIA驱动包(CentOS 7.4)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NVIDIA GPU驱动。 sh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安装CUDA工具包。 下载CUDA Toolkit安装包cuda_a.b.cc_xxx.yy_linux.run(下载链接: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downloads),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执行以下命令,修改安装包的权限。 chmod +x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CUDA工具包。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toolkit --samples --silent --override --tmpdir=/tmp/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如下三条命令,验证是否安装成功。 cd /usr/local/cuda/samples/1_Utilities/deviceQueryDrv/ make ./deviceQueryDrv 回显信息中包含“Result = PASS”,表示CUDA工具包和NVIDIA GPU驱动安装成功。
  • Ubuntu 16.04安装操作 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执行以下命令,切换至root权限。 sudo root (可选)如果不存在依赖包gcc、g++和make,请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apt-get install gcc apt-get install g++ apt-get install make (可选)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 如果已经安装并加载了Nouveau的显卡驱动,请执行以下操作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以避免冲突。 编辑“/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在文件后面加入以下内容: blacklist nouveau options nouveau modeset=0 执行以下命令备份与重建initramfs: m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boot/initramfs-$(uname -r).img.bak sudo update-initramfs -u 重启:sudo reboot (可选)如果X服务正在运行,请执行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命令并重启裸金属服务器以进入多用户模式。 (可选)安装NVIDIA GPU驱动。 如果选择了特定版本的NVIDIA GPU驱动,而不是捆绑在CUDA工具包中的版本,则需要执行此步骤。 下载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下载链接:https://www.nvidia.com/Download/index.aspx?lang=en),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图2 搜索NVIDIA驱动包(Ubuntu 16.04)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NVIDIA GPU驱动。 sh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安装CUDA工具包。 下载CUDA Toolkit安装包cuda_a.b.cc_xxx.yy_linux.run(下载链接: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downloads),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执行以下命令,修改安装包的权限。 chmod +x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CUDA工具包。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toolkit --samples --silent --override --tmpdir=/tmp/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如下三条命令,验证是否安装成功。 cd /usr/local/cuda/samples/1_Utilities/deviceQueryDrv/ make ./deviceQueryDrv 回显信息中包含“Result = PASS”,表示CUDA工具包和NVIDIA GPU驱动安装成功。
  • CentOS 7.4安装操作 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执行以下命令,切换至root权限。 su root (可选)如果不存在依赖包gcc、gcc-c++、make和kernel-devel,请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yum install gcc yum install gcc-c++ yum install make yum install kernel-devel-`uname -r` (可选)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 如果已经安装并加载了Nouveau的显卡驱动,请执行以下操作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以避免冲突。 编辑“/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在文件后面添加blacklist nouveau。 运行以下命令备份与重建initramfs: m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boot/initramfs-$(uname -r).img.bak dracut -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uname -r) 重启:reboot。 (可选)如果X服务正在运行,请执行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命令并重启裸金属服务器以进入多用户模式。 (可选)安装NVIDIA GPU驱动。 如果选择了特定版本的NVIDIA GPU驱动,而不是捆绑在CUDA工具包中的版本,则需要执行此步骤。 下载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下载链接:https://www.nvidia.com/Download/index.aspx?lang=en),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图1 搜索NVIDIA驱动包(CentOS 7.4)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NVIDIA GPU驱动。 sh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安装CUDA工具包。 下载CUDA Toolkit安装包cuda_a.b.cc_xxx.yy_linux.run(下载链接: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downloads),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执行以下命令,修改安装包的权限。 chmod +x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CUDA工具包。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toolkit --samples --silent --override --tmpdir=/tmp/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如下三条命令,验证是否安装成功。 cd /usr/local/cuda/samples/1_Utilities/deviceQueryDrv/ make ./deviceQueryDrv 回显信息中包含“Result = PASS”,表示CUDA工具包和NVIDIA GPU驱动安装成功。
  • Ubuntu 16.04安装操作 登录裸金属服务器,执行以下命令,切换至root权限。 sudo root (可选)如果不存在依赖包gcc、g++和make,请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apt-get install gcc apt-get install g++ apt-get install make (可选)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 如果已经安装并加载了Nouveau的显卡驱动,请执行以下操作将Nouveau驱动列入黑名单以避免冲突。 编辑“/etc/modprobe.d/blacklist.conf”,在文件后面加入以下内容: blacklist nouveau options nouveau modeset=0 执行以下命令备份与重建initramfs: mv /boot/initramfs-$(uname -r).img /boot/initramfs-$(uname -r).img.bak sudo update-initramfs -u 重启:sudo reboot (可选)如果X服务正在运行,请执行systemctl set-default multi-user.target命令并重启裸金属服务器以进入多用户模式。 (可选)安装NVIDIA GPU驱动。 如果选择了特定版本的NVIDIA GPU驱动,而不是捆绑在CUDA工具包中的版本,则需要执行此步骤。 下载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下载链接:https://www.nvidia.com/Download/index.aspx?lang=en),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图2 搜索NVIDIA驱动包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NVIDIA GPU驱动。 sh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NVIDIA-Linux-x86_64-xxx.yy.run 安装CUDA工具包。 下载CUDA Toolkit安装包cuda_a.b.cc_xxx.yy_linux.run(下载链接: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downloads),并将该安装包上传至裸金属服务器的“/tmp”目录下。 执行以下命令,修改安装包的权限。 chmod +x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CUDA工具包。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toolkit --samples --silent --override --tmpdir=/tmp/ 执行以下命令,删除安装包。 rm -f cuda_a.b.cc_xxx.yy_linux.run 执行如下三条命令,验证是否安装成功。 cd /usr/local/cuda/samples/1_Utilities/deviceQueryDrv/ make ./deviceQueryDrv 回显信息中包含“Result = PASS”,表示CUDA工具包和NVIDIA GPU驱动安装成功。 执行以下命令,验证驱动是否正常使用。 nvidia-smi topo -m 回显信息中如果正常显示GPU的信息,则表示驱动可正常使用。
  • 前提条件 已绑定弹性公网IP。 已下载对应操作系统所需驱动的安装包。 表1 NVIDIA GPU驱动和CUDA工具包下载 操作系统 需要下载的驱动 下载地址 Ubuntu 16.04、CentOS 7.4 NVIDIA GPU驱动安装包“NVIDIA-Linux-x86_64-384.81.run” http://www.nvidia.com/download/driverResults.aspx/124722/en-us CUDA工具包安装包“cuda_9.0.176_384.81_linux.run” 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90-download-archive?target_os=Linux&target_arch=x86_64&target_distro=CentOS&target_version=7&target_type=runfilelocal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URI GET /cloudartifact/v5/{tenant_id}/{project_id}/{module}/{repo}/audit 表1 路径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tenant_id 是 String 租户id project_id 是 String 项目id module 是 String 模块 repo 是 String 仓库id 表2 Query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user_id 否 String 用户id instance_id 否 String 实例id page_num 否 Integer 页码 page_size 否 Integer 每页大小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4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请求参数 表1 请求Body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repository_name 否 String 仓库名称 format 否 String 仓库类型 description 否 String 仓库描述 release 否 String release仓库名称 snapshot 否 String snapshot仓库名称 includes_pattern 否 String 路径 share_right 否 String 共享权限级别 project_id 否 String 项目ID type 否 String 仓库类别,本地仓或聚合仓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1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URI GET /cloudartifact/v5/search/checksum 表1 Query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checksum 是 String checksum page_no 否 Integer 页码 page_size 否 Integer 每页条数 format 否 String 仓库类型 in_project 否 String 是否在项目中 project_id 否 String 项目id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API概览 表1 制品仓库接口说明 分类 接口 获取项目下文件版本信息列表 获取项目下文件版本信息列表 回收站 批量还原回收站、批量删除回收站 仓库管理 创建maven仓库、编辑仓库、查看仓库信息、创建docker仓库、删除仓库到回收站、查询租户Maven仓库列表和账号密码、创建非maven仓库、编辑非maven仓库信息 仓库关联项目 查询项目管理关联仓库、创建项目关联仓库 仓库容量 仓库用量查询 搜索 通过checksum搜索文件、统筹搜索 用户管理 重置用户密码 仓库详情 查询仓库详情,不会去统计仓库下的制品数量、查询单个仓库详细信息,会去统计仓库下的制品数量、查询存储容量趋势 审计日志 查询仓库或文件的审计日志信息 关注 关注组件/取消关注组件、查询关注列表 文件管理 查询仓库文件夹目录、查询仓库文件详情、非maven删除文件、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URI GET /cloudartifact/v5/maven/info 表1 Query参数 参数 是否必选 参数类型 描述 project_id 否 String 项目id policy 否 String snapshot or releases access 否 String r or rw default 否 String 是否返回默认仓库 true or false ids 否 String 仓库id 多个仓库id用英文逗号间隔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 响应参数 状态码: 200 表2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result String 请求返回结果,接口不同,返回不同 状态码: 401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status String 结果状态 trace_id String 请求id error_code String 错误代码 error_msg String 错误信息
共100000条